在玩玉的路上,有这么一句话——“一红,二黄,三墨,四羊脂”,太多爱玉的朋友听到这话都不淡定了,就连羊脂这样的稀世珍宝都排第四了?为什么墨玉这么值钱?墨玉不就是青花吗?那红玉黄玉又是什么样的呢?
受此话影响,玉友的买玉逻辑有些混乱,觉得光求白还不行,四处寻找红色和黄色,购买心态变得浮躁,浮躁的买家再加上水深的市场,造成的必定是一个又一个吃药上当的冤案。
红玉,是个传说!
2017年,某收藏机构邀请内地鉴宝专家,为新疆一藏友鉴定了两块同样重344 克的褐色玉石,鉴定结果为和田玉红玉,专家估值达到每克7-13万元。“红玉”是一种什么玉?为何专家估价如此之高?
不过在我从业的这些年里,并没有见过真正意义上的红玉,身边的从事原料采集和加工的朋友也没有见过,所以当你在珠宝展上、淘宝上、古玩市场里,有商家声称售卖的是正宗和田红玉的时候,那很可能是这样的东西:
这里的红色,是在高温条件下,人工染上去的,并非原生色。有的玉友会问:“如果不是原生色,为什么雕过之后,里面的肉也是红色呢?”是啊,如果是染色的话,颜色最多附着在表面几毫米的深度,不会沁入玉肉如此深,动刀过后依然是红色,这是为什么?某次,我有幸上手了一块高大上的“红玉”:
这块“红玉”还配有某不知名机构出具的鉴定证书,赫然标明“和田玉-红玉”,粗看颜色确实艳丽夺人,和田玉中从未见过如此色系,如果这颜色是真的,那可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啊!
然而通过仔细辨别,能够发现在雕刻的根脚处有颜色的沉积,打灯来看,红色仿佛是包裹在玉石表面的,没有通体均匀的感觉,这是因为,这类假红玉是先雕刻,再染色,所以出现了动过刀的部分仍有红色,而售卖它的商家也正是抓住这点来力证自己的东西是真红玉。
类似这样的颜色,我还见过翠青色、粉红色,只要玉友们了解到这一层,就对那些眼花缭乱的“红玉”有了免疫能力。
黄玉,多是黄口料!
在2014年,北京保利拍卖上,名为《九天飞流》的黄口料作品,以人民币13,800,000成交。
(九天飞流)
红玉是个传说,而在市场上“黄玉”相对多见一些,网上一搜“和田黄玉”,会出来诸多结果,有描述为“鸡油黄”的,也有形容为“至尊黄”的,林林总总,让玉友们感觉黄玉挺多,有的价格也不贵,那为什么黄玉的稀有程度还要排在羊脂玉之前呢?
(黄口料)
古人说过“黄若蒸栗”是黄玉,我认为“蒸栗”二字不单是对于颜色的形容,更是对玉质熟糯的一个描述,蒸熟了的栗子就是这种感觉:
而我们在市场上常见的“黄玉”,极少能达到这个颜色和玉质,通常缺乏老熟感,而且不是正黄色,而是黄绿、青黄色,这是因为大部分所谓的“黄玉”,是黄口料。黄口料是接近黄玉的一种玉料,在细度、油性、糯性上普遍达不到黄玉的标准,不过因为偏黄的特色,比较受市场欢迎。
而一些商家正是利用了“黄玉”的名号,销售着玉质一般的黄口料,一个三四十克的青海黄口雕件要价三万多,不明真相的玉友以为自己遇到了传说中的“黄玉”,机不可失,咬咬牙掏了钱,却上了当。
黄口料的底子还是白玉,在各种元素共同作用下,形成了黄色,比如说受铁元素影响就会泛黄,受铜元素影响会带有青色调,收藏者对于黄口料的颜色也各有称谓:密蜡黄、栗色黄、秋葵黄、黄花黄、鸡蛋黄等等。
黄口料的主要产地有新疆的若羌、且末、黑山,还有东北黄口、青海黄口等,我借着图片,简单说一下,希望大家对此有个大致了解。
(若羌黄口)
若羌黄口
若羌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下面的一个县,有山料黄口出产,有名的如扶果岭矿口,所产黄口料大多数为青黄色,正黄色极少遇到,2014年夏天我曾专程去若羌寻找好的黄口原料,但一无所获,所见皆是上图这种青黄色,看起来和且末青黄口差别不大。
(黑山黄口)
黑山黄口
黑山是玉龙喀什河上游的一个地名,属于和田市,从行政区划上来看,黑山黄口料和策勒戈壁黄口是能够被称为“和田黄口料”的,黑山黄口的色调也带青黄,料性比较细腻,在市场上也有一席之地,石佛寺的新村原料市场就偶尔会有黑山黄口料出现。
(且末黄口)
且末黄口
且末同样是巴州的一个县,且末出产和田玉的历史非常悠久,是与和田齐名的玉石重镇,这里的黄口料青色调更为常见,甚至可以说以青色为主,略显黄色,且末青黄口玉性不错,细腻熟糯,不过多裂,容易起性。
(青海黄口)
青海黄口
如今市场上的黄口料,青海黄口占了大多数,其颜色青黄,有着青海料水透的特点,偶有水线和白棉析出,只要能认得青海料,也就不难分辨青海黄口。
(老黄玉)
东北黄口
又称老黄玉或黄白老玉,是辽宁岫岩县所产的黄口料,为红山文化中玉器的主要原料。岫岩县以出产岫玉(蛇纹石)闻名,而这里的河磨玉、黄白老玉则是透闪石结构,东北黄口的玉质细腻,白中带黄,也带有和新疆黄口一样的糖色。
在买玉的时候,对于黄口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,也就对于黄口和黄玉的区别有了认识,商家把黄口料称为“黄玉”来销售,其实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过,只是标准还不够严谨,只要销售价格和玉质相符就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