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句挺有意思的话,叫作“站在风口上,猪都能飞上天”。虽然听起来有点损,却能很好地解释某些行业的火爆与疯狂。
和田玉行业也有这样的经历,甚至可以说现在的市场环境,就是由这一次次的“风口浪尖”堆叠而成。
一、收藏行业的萌芽
文化行业在建国初期破败的原因虽然不便明说,但相信懂的都懂。所以玉石行业真正的近代史,实际上应该是从七十年代开始。
和田玉作为我国的传统玉种,那时的知名度和接受度,都要远低于翡翠及其他宝石,更无法与黄金这样的贵金属相比。
但也正因如此,出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佳时机,可以用离谱的“白菜价”买到最真的和田玉!
那时的新疆大巴扎只卖两种东西,彩色玻璃蛋和籽料“大石头”。闭着眼睛发财的机会只有一次,就是不知道选了玻璃蛋的人是什么感受?
二、和田籽料的雄起
八九十年代,古玉文化逐渐兴起,人们发现那些油润细腻的羊脂白玉,竟然来自于同一个地区的古河道里。
于是玉龙河与喀拉喀什河一夜成名,人们也开始逐渐了解什么是皮色毛孔,什么是和田籽料。
至此“籽料优先”的概念深入人心,同样的白玉,籽料价格可以高出山料十倍以上,虽然大多数人根本就分不清。
此时的和田玉市场,正以疯狂的速度向外扩张。加上经济形势的助力,一本万利也只是保守估计。
三、俏色巧雕的盛行
从玉石特性来看,和田籽料的总量其实极其有限。于是在疯狂开采十几年后,籽料的稀缺性开始显现了。
千禧年前后,苏工的俏色巧雕工艺逐渐占据市场,取代了简单粗犷的“河南工”,成为玉雕行业的主流。
这是个很好理解的事情,工料各半是行业通例,料价上涨自然也给了工价更大空间。况且用皮原本就是苏工特色,更适合籽料的雕刻特点。
需要注意的是,很多人对“河南工”存在误解,这绝不是对某些地区的特指。只不过河南是著名的玉雕大省,后来就成了老玉雕的代名词了。
四、重皮沁色的独大
一零年以后,玉石玩家似乎越来越“重口”,红皮白肉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,厚皮重沁开始走上舞台。
与俏色巧雕的点缀不同,很多藏家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到皮色和沁色之上,甚至出现了不看玉质,只玩皮色的玩家。
这时的和田玉审美开始逐渐与传统偏离,皮色、沁色,甚至糖色这种曾经的瑕疵,反而变成了可遇不可求的亮点。
而在这种现状背后,染色、烤色开始泛滥,造假问题日趋严重,也给和田玉的盛世埋下了隐患。
五、籽料原石的暴涨
可能正是因为造假问题越来越严重,从一五年开始,整个和田玉市场又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和田籽料原石的价格一路暴涨,无论是几公斤的大料,还是几克重的小籽,克百、克千再到克万,似乎就只在一两年间。
直到最后,原石的价格已经远超了同品质的雕件,“面粉比面宝贵”这样的价格倒挂已成定局。
最直观的就是籽料原石手串,从不值钱打个孔随便佩戴,到一串八颗几十万,简直让人猝不及防。
六、“新和田玉”的逆袭
后面的剧情可能谁也没有猜到,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关了三年“禁闭”,重新上路之后却发现什么都不一样了。
俄料、青海料这样的广义和田玉,老玩家还没能完全接受,“新和田玉”又开始大行其道。
析木玉、罗甸玉、唐河彩玉、巴基斯坦碧玉,各种玉石开始持证上岗,以和田玉的身份加入到市场之中。
这种事情对与不对不太好讲,但的确已经有人因此发了大财。
不知道下一个风口又会在哪里?